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質增生,俗稱為腳后跟骨刺,其癥狀是足跟壓痛,走路時腳跟不敢用力,有石硌針刺的感覺,活動開后癥狀減輕,會有紅腫癥狀,且腳跟、腳板會有痛苦感或是麻木感,乃至會發(fā)生無法踏地行走的情況。腳后跟骨刺怎么治能徹底治愈?小編給大家推薦治足跟骨刺的15個偏方,不少人用這些偏方徹底治愈了腳后跟骨刺的癥狀,有需要的朋友一起看看吧
治足跟骨刺的15個偏方如下:
偏方1
配方:川芎20克,川烏20克,川牛膝30克,川斷30克,川椒20克,威靈仙30克,木瓜20克,透骨草30克,雞血藤30克,玄胡20克,乳香20克,沒藥20克,芒硝(另包)50克,食醋250毫升。
制法:將前12味藥物放入鍋中,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,浸泡1~2小時,煎沸30-40分鐘;煮好后倒入盆內,加入芒硝、食醋攪勻即可備用。
用法:先用熱氣熏蒸患處,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,水溫下降時加熱可持續(xù)運用。每次熏洗時刻不該少于1小時,遲早各1次。1劑藥可用2天。每次熏洗前必須將藥液加熱后熏蒸和浸洗。
成效:治足跟骨刺,一般醫(yī)治10~15天,痛苦即可緩解乃至徹底治愈。
偏方2
配方:熱水、白醋、紅花。
用法:泡腳。泡半個月左右,痛苦即可緩解。短時刻內不會再犯。
成效:有用緩解腳后跟骨刺痛苦
偏方3
配方:當歸、羌活、紅花、白芷、乳香、沒藥、骨碎樸、續(xù)斷、防風、木瓜、川椒、透骨草、黃柏、茄根各30克.
制法:磨成粗碎沫為一副。用法:用白酒二兩拌均勻,裝成三個布袋;將布袋放鍋上蒸透。
用法:取一個放在骨刺處蒸燙,涼后換一個;前三天每天一次,三天后酌情可隔天一次;每次上鍋蒸前在布袋上淋些白酒;一副藥可用到不痛為止。
成效:醫(yī)治足跟骨刺。
偏方4
配方:威靈仙適量
制法:研成細末
用法:用米醋調成糊狀,涂在紗布上,敷患處固定,每天1次,20天為1階段。
成效:對頸椎及足跟骨質增生作用佳。
偏方5
配方:取壁虎6個,辰砂6克
制法:上藥焙干研粉備用。
用法:取適量藥粉撒于患處,用強力麝香膏固定,隔天換藥,1個月為1階段。
成效:緩解足跟痛
偏方6
配方:取川穹45克
制法:研成細末
用法:分裝在用薄布縫成的布袋里,每布袋裝藥末15克。以藥袋放在鞋里,直接與患處接觸,每次用藥1袋,每天換藥1次,3個藥袋替換運用,換下的藥袋晾干后仍可再用。
成效:緩解足跟骨刺壓榨痛感
偏方7
配方:取紅花(中藥店有售)50克
制法:浸泡在500毫升米醋中1周.
用法:涂擦患部,使其軟化、消除,痊愈。
成效:如果嚴重者,多制作幾回運用,作用更佳。
偏方8
配方:白芍50克,木瓜 12克,雞血藤15克,威靈仙15克,葛根 18克,杜仲15克,懷牛膝12克此為1階段(約5天)劑量
制法:制成藥丸或藥末
用法:每日3次,每次約9克,白開水送服。連服5至 10個階段即可。
成效:醫(yī)治足跟骨刺
偏方9
配方:川芎末6--9克,山西老陳醋適量,藥用凡士林少許。
制法:將藥末加山西老陳醋調成糊狀,然后混入少許藥用凡士林調勻。
用法:將配好的藥膏涂抹在患者增生部位,涂好后蓋上1層塑料紙再貼上紗布,用寬膠布將紗布四周固封。2天換藥1次,10次為1階段。
成效:緩解足跟骨刺痛苦感
偏方10
配方:鮮姜50克,陳醋適量。
制法:先將鮮姜剁成細末,用適量陳醋調成稠糊狀
用法:在晚上上床睡覺前平灘在患腳的腳跟部,用紗布包好,外面再包一層塑料布,以避免液汁滲透出來。第二天早晨起床后除掉。
成效:緩解腳后跟痛苦。
偏方11
配方:臭椿樹鮮葉250克或干葉100克
制法:加水約1000毫升,煎沸取汁,加醋酸150克
用法:乘熱熏洗患處,每天1-2次,20天為1階段。
偏方12
配方:桑椹750克(鮮品1000克)
制法:洗凈、泡發(fā)透,加水煮,每1小時取煎液1次,加水再煮,共3次。再合并,大火燒開,小火熬至較稠粘,加蜂蜜300克,煉至滴水成珠為度.
用法:每次開水沖服1—2匙,每日1—2次。
偏方13
配方:生甘草、木瓜、黃芪、當歸、白扁豆、黨參各30克,抗芍50克,威靈仙、石菖蒲、蒼白術、川芎各15克,桂枝、川椒、麻黃絨、五味子各10克。
制法:蜜制成丸,每次1丸(10克)
用法:黃酒或開水送下,每日2次。
成效:有用緩解足跟骨刺,常服可徹底治愈。
偏方14
配方:沒食子40克,皂角20克
制法:二藥研成細末,加白醋調成粘稠
用法:貼敷傷處,用膠帶固定不動,每天換藥1次。
成效:輕癥用藥1次奏效,危重癥用藥10次能有用緩解足跟痛。
偏方15
配方:川牛膝、炒杜仲、當歸尾、紅花、醋元胡、威靈仙、玄參各30g,炮山甲15g。
用法:打碎為粉,紗布包好,用燒酒3斤,浸泡1周(冬天浸泡2周)
用法:過濾后裝瓶飲用,每次一小盅,日服二次。
成效:緩解跟骨刺。
(查看評論) |
Copyright © 2012 - dzczkj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