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關注
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
人體穴位網
  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中醫(yī)養(yǎng)生 > 四季養(yǎng)生

炎炎夏日 “降火”別太過火

時間:2012-07-01 16:20:12   來源:人體穴位網  作者:dzczkj.com.cn

不少人在夏天會準備綠豆湯、五花茶此類的飲料,一天到晚隨時降火,但這樣的降火并不科學,涼茶也是藥,不是所有人都適宜飲用。

  夏日里艷陽似火,很多人感覺身體里的“火”也燒了起來,便秘、口腔潰瘍、失眠、長痘……都隨之而來。廣東人的夏日特飲——涼茶,也開始粉墨登場了。很多人都準備著綠豆湯、五花茶此類的飲料,一天到晚隨時降火。但是,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主任李副教授說,這樣的降“火”并不科學,涼茶也是藥,不是所有人都適宜飲用。

  虛火、實火,降法不同

  李副教授認為,中醫(yī)所說的火,有三種意思:1.維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的動力,叫做“少火”,是人體生長發(fā)育繁殖后代的能量,即生命活力。2.過于旺盛的火,消耗人體的水液,消耗正氣,叫做“壯火”,是病理的火。3.指外來的致病因素。如六淫學說中的所講的“火邪”。

  按照五臟學說來分,“火”可分為心火、胃火、肝火、肺火、腎火。無論哪一種火,都有虛實之分,比如“心火”, 虛火表現(xiàn)為低熱、盜汗、心煩、口干;實火則表現(xiàn)為反復口腔潰瘍、口干、小便短赤、心煩易怒。又如“胃火”, 虛火表現(xiàn)為胃朊隱痛、饑不欲食、便秘、腹脹、舌紅、少苔;實火表現(xiàn)為上腹不適、口干口苦、大便干硬。

  虛火和實火的降火方式,十分不同。如心氣虛導致的“虛心火”,降火需用生地、麥冬。而旺盛的“實心火”,則常用黃連瀉心湯,用苦寒之物來平抑實火。而“實胃火”,可以喝點五花茶、金銀花茶,“虛胃火”則適宜飲用石斛、麥冬泡茶、西洋參茶。如果辯錯證、用錯藥,不是降火過了頭,就是“火上澆油”。

  涼茶是藥而非“茶”

  嶺南地區(qū)氣候炎熱、暑氣盛、瘴氣多,暑熱耗氣傷津,廣東涼茶應此而生,涼茶中所用的藥材多具有清熱益氣、滋陰潛陽的功效。但是由于涼茶多于民間流傳,組方配伍并不嚴謹,用來煲涼茶的中藥材有的可以藥食兩用,有的則只能用來入藥。因此,李建軍副教授說,涼茶并不是“茶”,而是藥,適當的時候可以用來解解暑,但應該節(jié)制有度。即使在炎熱的夏季里,仍有一大部分人不適宜喝涼茶。一些家長怕孩子中暑,把涼茶當飲料給孩子喝,更是不妥。

  四類人群不宜喝涼茶

  陽虛體質的人:工業(yè)社會改變了人的勞作方式,多數人長日坐辦公室面對電腦,體力勞動強度和戶外活動都比過去減少,陽氣的推動功能得不到鍛煉,體質已與古人大有不同;此外,空調的使用使得夏季對人體的季節(jié)性影響不如過去那么明顯,造成了體內陽氣隨季節(jié)的升發(fā)乏力。因此,許多人的體質在向陽虛過度,已經不能再承受寒涼物質的大量刺激。如果經常出現(xiàn)怕冷、四肢發(fā)涼、面色蒼白、大便稀、小便清長的現(xiàn)象,那么夏日喝涼茶降火就不再適宜。

  苦夏的人:苦夏是指夏季氣溫升高后,人體出現(xiàn)胃口下降、不思飲食、身體乏力、精神不振的狀態(tài)??嘞牡娜似⑽戈枤獾耐苿舆\化功能較弱,食物攝入的少,因而抵抗力也相對較低。夏季里汗液分泌較多,而中醫(yī)認為,汗為人體的“陽液”,出汗過多,陽氣會隨著汗液外泄,如果此時再服用苦寒的涼茶,就會傷到脾胃,使本來就虛弱的脾胃更加虛弱,正氣受損,不但加重苦夏的癥狀,也會因為免疫力降低導致許多其他疾病。

  月經期和產褥期女性:經脈的溫煦是保持脈道暢通、防止瘀血阻滯的關鍵。女性月經期和產后身體極為虛弱,尤其對冷熱的刺激極為敏感。如果由于天氣熱而不加節(jié)制地飲涼茶,寒涼的刺激就會使血流滯澀緩慢,甚至形成瘀血,引起痛經、月經不調、經量減少,嚴重的還有可能引起閉經、不孕。

  兒童和老年人:兒童是純陽之體,所以特別容易上火。但喝涼茶并不是預防孩子上火的好辦法。因為兒童的脾胃調節(jié)功能尚處在建立和完善的階段,對外來藥物的寒涼刺激不能及時調整和適應,反而會因為藥物直接作用于脾胃影響消化吸收,出現(xiàn)腹痛、腹瀉,甚至影響小兒生長發(fā)育。老年人由于陽氣漸弱,器官功能衰退,同樣會因為涼茶刺激而出現(xiàn)消化系統(tǒng)病變,或導致慢性病增加。

查看評論

標簽:夏日

相關閱讀:

    無相關信息

評論:炎炎夏日 “降火”別太過火

首頁 | 高級搜索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信息反饋 | 網站地圖 | 返回頂部 | RSS訂閱

Copyright © 2012 - dzczkj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