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滋方適用范圍較廣,療效確切,只要辨證準確,隨證組方,對癥用藥,開好方、配好藥、熬好膏,醫(yī)者杜絕濫用,患者杜絕誤服,膏滋方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。若醫(yī)生辨證水平不高,或受經(jīng)濟利益驅動,濫用補藥和貴重藥;民眾自制膏滋方,或聽信傳言而進服某種“滋補妙方”、“補益膏方”;或不遵守醫(yī)囑服用膏滋方,過量服用膏滋方;或膏滋方粗制濫造,質量與品質低劣、雜質等等,也會出現(xiàn)不良反應,甚至毒副反應。
常見不良反應有以下幾個方面
?。ㄒ唬?、病情出現(xiàn)被動或反復
可能疾病本身發(fā)生變化或受天氣突變、性能改變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影響出現(xiàn)波動或復發(fā),或產生新的病癥。如果開處方的中醫(yī)師辨證有誤,處方用藥不當、用量不當,也會導致病情波動或反復。
處理方法:應停服熬制好的膏滋藥,等波動或反復消失后再請開方醫(yī)師考慮是否能繼續(xù)服用,應按醫(yī)囑規(guī)定的藥量服用。
(二)、食欲不振、胸悶、腹脹
可能醫(yī)師用藥不當、滋補藥劑量過大;或患者每次服用量過多、或患者脾胃虛弱,消化吸收功能差,出現(xiàn)“虛不受補”現(xiàn)象;或在服用膏滋方期間遇到傷風感冒、炎癥感染、生悶氣等變故而引起胃腸功能紊亂。
處理方法:醫(yī)師在開出滋補膏滋方時注意配伍木香、砂仁、陳皮、山楂等行氣、和胃、導滯、助消化藥物;遇到感冒、炎癥感染或情緒郁悶之時,均應暫停服用,等并發(fā)病癥消失后再續(xù)服原定膏滋方。脾胃虛弱、消化吸收功能差的患者可改用中藥湯劑對癥調理胃腸功能,消除膏滋方吸收方面的障礙,等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后,仍然可以服用原膏滋方;對于輕度胃脹、腹脹者,可減半服用原膏滋藥,如原來每次服20~30克,可改為服10克~15克。也可由原來每日服2次,可改為每日服1次。待胃腸功能恢復或適應后再按常規(guī)劑量服用。每天用20克蘿卜子沖泡后代茶飲用,消脹開胃功效。
?。ㄈ?、出現(xiàn)“上火”現(xiàn)象
服用某種膏滋藥后出現(xiàn)口干口苦、口腔潰破、口角潰破、口干口苦、鼻衄齒衄、牙齦腫痛、身熱面赤、大便干結等癥狀,俗稱為“上火”。可能膏滋處方中大濕熱大辛熱壯陽藥物運用不當,藥不對癥或用量過大,過猶不及;或患者近期過食麻辣火鍋或其他大熱動火食物,也會“上火”;也有久睛無雨,天氣干燥或久蹲空調房間,室溫過高也會“上火”。
處理方法:暫時停服助陽膏滋方,等“上火”癥狀消失后再酌情服用原膏滋方或減量服用原膏滋方。對工度“上火”者,可用石斛10克,蘆根30克,煎水后代茶飲用。
(四)、失眠、多夢、興奮、多汗
可能是開方醫(yī)師用藥不當,參茸之類的藥物過量,也可能患者情緒不佳等自身因素引起。
處理方法:暫時停服參茸類的原膏滋方,等睡眠、過度興奮癥狀改善后再酌情服用。心神癥狀不嚴重者,建議每晚吞服去殼研成細末的酸棗仁30粒,可緩解心神不適癥狀。
?。ㄎ澹?、過敏反應
服某種膏滋方后,若出現(xiàn)皮膚瘙癢、蕁麻疹、紅斑、紅疹,說明對膏滋方中的某種藥物過敏。
處理方法:停服該膏滋方。
(六)、性早熟
兒童為純陽之體,多數(shù)兒科疾病不提倡服用膏滋方。對于慢性支氣管炎、小兒支氣管哮喘等部分疾病,即使服用膏滋方,也應辨證精確,盡量采用平補、清補之法,慎用人參、鹿茸、紫河車、蛤蚧等藥,以免誤補或促使性早熟。
處理方法:立即停服原定膏滋方。
為了避免膏滋方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,首先應從開方醫(yī)生抓起,應堅決杜絕醫(yī)家商業(yè)化傾向,不允許醫(yī)院及醫(yī)生為牟利而濫用滋補藥、貴重藥的現(xiàn)象。某些醫(yī)院規(guī)定副主任中醫(yī)師以上的醫(yī)生方能開膏滋方的準入制度可以借鑒。某些醫(yī)生開膏滋藥處方視為普通處方、不認真“辨證施治”、“三因制宜”,三五分鐘便開出一張?zhí)幏?,正如國醫(yī)大師顏德馨教授所說“個別醫(yī)者之制膏方,手揮目送,其速度與一般門診相等,規(guī)范先失,遑論效果?!”全國大名醫(yī)秦伯未也曾教導開膏方的醫(yī)生說:“若膏滋方則大劑補益,服餌必一二月,設非深思細慮,必使憤事,尤為難之又難,慎之慎之。”
痛風患者及血尿酸增高者應禁服或忌服含鹿角膠、龜甲膠、鱉甲膠熬制膏滋方,以免病情加重或痛風復發(fā)。
糖尿病、糖耐量增高者及肥胖癥者慎用或忌用冰糖、紅糖、蜂蜜收膏的膏滋藥。
有些膏滋藥需用到黃酒,鹿角膠、龜甲膠、鱉甲膠需要用黃酒燉烊,應保證酒精的全部揮發(fā),肝病患者尤應注意。
中藥飲片也并非絕對安全,近年來發(fā)現(xiàn)關木通、青木香、防已、馬兜鈴等藥物對腎功能有損害,黃藥子等藥物對肝功能有損害。在選藥制定膏滋方時刻注意避免藥物毒性和副作用,以免造成膏滋方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。
(查看評論) |
Copyright © 2012 - dzczkj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人體穴位網(wǎng) 版權所有